提出過程:
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基本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就是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的主要矛盾,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意義作用: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完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黨中央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基礎上,提出的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新時代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才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使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實踐要求: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必須深刻理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性,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認真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著力解決供給體系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經濟難以實現良性循環的問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摘自《新時代黨員干部學習關鍵詞(2019版)》
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