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工作作為工會整個肌體最微小的細胞是工會全部工作和活力的基礎。同時,通過基層工會組織也能夠直接體現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以及號召力。搞好基層工會活力建設,不僅能夠促進工會工作的健康發展,還能有效地提高廣大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工作效率,鼓足工作干勁,迸發工作激情,從而在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廣大職工主力軍作用。
近幾年來,錦州市總工會高度重視基層工會建設,切實增強工會基層組織活力。全市各級工會以機制建設為抓手,通過源頭參與、強化保障、突出重點、規范運作、創新載體等方式方法,扎實推進省總工會開展的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特別是去年,市總工會以創新基層組織“非層級化”管理模式為推動,采取“站點結合”和“大帶小”“國帶非”“強帶弱”“行業帶企業”等方式,有力推進了三批典型單位的各項工作開展,充分發揮了活力建設項目在促進企業發展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申報的第一批、第二批100家典型單位全部完成了“回頭看”,新培育的第三批50家典型單位也都規范建立了“三項基本制度”,并結合企業實際開展了技能競賽、安全生產評比、文體活動等亮點紛呈的“X”項活動,職工會員滿意率達到了95%以上。
通過基層工會活力建設,基層工會工作激發了活力,基層工會主席和企業領導提高了認識,基層工會干部提升了素質。平臺得以搭建,人心得以凝聚,基層工會活力進一步激發,工會作為進一步彰顯。
統籌協調 多措并舉
市總工會扎實推進基層工會活力建設
“3+X”工作模式中,“3”指健全基層工會組織制度、基層企業集體協商制度、基層單位民主管理制度,“X”指基層工會自行確定的工作項目、活動載體和工作方法。這是省總工會自2014年開展的基層工會活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為落實省總工會工作部署,市總工會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各項舉措,統籌協調、扎實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去年是全省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的收官之年,既要鞏固提高一二批典型單位工作成果,又要培育指導第三批典型單位開展好各項工作,為此,市縣兩級工會同向發力、雙管齊下, 確保基層工會活力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活力建設項目開展的第一年,市總工會就成立了由黨組領導帶領分管部門的工作組,并與全市9個縣(市)區建立了聯系點,領導、督促活力建設工作的開展。去年,市總工會延續這一做法,并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調整了所聯系的縣(市)區和企業,及時指導各縣(市)區總工會和企業開展工作。此外,為確保專項經費的使用合法合規合理,市總工會還制定了《活力建設項目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
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的重點是規范落實“三項基本制度”要求,但這也是難點。為了提高認識、規范程序、依法落實,市總工會連續三年舉辦專題培訓班,提高工會干部的業務能力。市縣兩級工會每年都在典型企業召開職代會、會員代表大會、集體協商現場會、觀摩會等,道光廿五集團公司的職代會、韓華電裝公司的集體協商、捷爾迅有限公司的直選工會主席等都為各典型單位做過示范引領。市縣兩級總工會領導,經常深入活力建設典型單位,進行階段性實地調研和檢查。值得一提的是,市總工會還把活力建設重點工作的覆蓋面擴展到全市25人以上的企業,通過設立工作站,一抓一大把,“批量”開展工作。
提高勞資雙方對活力建設項目的認識,這是整個項目的基礎。為此,各縣(市)區總工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巧打感情牌,相關領導親自走訪典型企業,講解宣傳開展活力建設項目的作用和意義,讓企業主認識到落實“三項基本制度”對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通過送清涼等服務,最大限度地調動勞資雙方積極主動開展活力建設項目。
點對點制定活動方案,保證活力建設項目與企業管理有機融合,這是整個項目的關鍵。各縣(市)區總工會根據各典型單位的實際情況,一企一策制定活力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并找準契合點,將工會組織建設、企業民主管理和工資集體協商三項基本制度有機融入到企業的管理制度中。在堅持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鼓勵支持企業結合實際做“自選動作”。其中,錦州萬得汽車電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工會組織職工開展的加熱器成品組裝大賽,大大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中信錦州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開展一次的“提高工作效率寫心得,給公司提建議”有獎征文活動,員工為企業出謀劃策,將職工和企業的創新發展思路統一在了一起。
為保證活力建設項目不走過場,各縣(市)區總工會干部直接深入典型單位,親自參加企業的會員(代表)大會、職工代表大會,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等重點工作的全過程。保證工會主席真選、職代會真開、工資福利等涉及職工利益的事情真協商,徹底解決了活力建設項目“不落地”的問題。
活力迸發 效應顯現
活力建設助推工會工作再上新臺階
截止到去年,我市申報省總工會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的150家非公企業典型單位,全部規范建立了“三項基本制度”,X項活動特色紛呈,形成了生機勃勃的“園林效應”。
各典型單位依法規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了工會委員會、女職工委員會和經審委員會,完善了工會組織架構,夯實了工會組織基礎,工會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各典型單位會員評議工會工作的滿意率平均都在95%以上。各典型單位都規范建立了職代會制度,推動了職代會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運行。特別是增加了職代會聽取簽訂集體合同說明、選舉產生工資集體協商職工方協商代表的內容,保證了職工“四權”的落實。2016年,市總工會制定了集體協商工作“十步法”,規范了集體協商的步驟,解決了集體協商的程序難題,為基層工會開展集體協商,提供了操作層面的指導,被省總工會評為活力建設創新工作。去年,市總工會又在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協商內容的“1+4+N”模式,“1”指的是依照相關法律規定需要協商的內容;“4”指的是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中提到的職工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享受社會保險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四項基本權利;“N ”指的是體現對職工關愛的各項福利事項。“1+4+N”協商內容的確定,規范了集體協商內容的邊界,解決了集體協商談什么的難題,糾正了集體協商就是談工資增長的誤區,讓集體協商真正談出了關愛、談出了效益、談出了和諧。目前,全市開展集體協商的企業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市屬八家行業聯合會,就覆蓋了540家單位。150家典型單位開展工資集體協商,除每年為職工爭取收入1億多元外,職工福利包括改善職工就餐環境、伙食質量,增加防暑降溫費、體檢費、困難職工補助,提高取暖費報銷標準等關系職工切身利益的項目也明顯增加。
通過開展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落實“三項基本制度”,讓很多基層工會主席認識了工會工作的基礎和核心所在。在企業開展活力建設項目,為企業主和職工搭建了平等對話、互信互利的交流平臺,職工在共享企業發展成果的同時也看到了企業發展面臨的壓力和困難,職工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與企業是一個互相依存的事業和命運共同體,企業 “大家”發展好了,職工才能擁有個人的幸福“小家”。因此,調動了職工自覺替企業分憂,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的積極性。
通過開展基層工會活力建設項目,推動了我市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等工會工作再上新臺階。去年6月,錦州作為全省范圍內全國總工會直接督查的兩個城市之一,順利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深化集體協商工作規劃 (2014-2018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督查調研,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有關領導指出:“錦州民營企業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好的,但在民營企業開展集體協商是全國的典型”;在去年9月末的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暨先進單位表彰電視電話會議上,市總工會榮獲“全國推動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全省僅有三個市。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錦州供電公司也被授予“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稱號,全省僅有4家單位。我市三家單位同時獲此殊榮,這在錦州工會發展過程中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全市推動活力建設項目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我市在收獲活力建設項目工作成果的同時,各級工會干部的業務水平和履職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從分不清會員代表大會和職代會,工資集體協商不會談、不敢談,職代會不知道程序等等,到現在說起工作都是頭頭是道、有理有據。特別是縣(市)區工會干部通過三年基層活力建設項目工作的歷練,都變成了工會工作的行家里手,這為工會工作實現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聚焦基層 銳意創新
“非層級化”管理模式帶動工會工作實現新發展
省總工會對我市基層工會活力建設給予充分肯定,特別提到了我市基層工會組織“非層級化”管理模式和集體協商“1+4+N”模式。
去年年初以來,市總工會主動適應群團工作改革發展需求,在認真總結、借鑒近年來我市“和諧職工之家”建設等工作經驗,積極落實省總工會基層活力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注重聚焦基層,進一步改進工會組織體制,從而帶動運行機制、管理模式、活動方式和工作方法的創新,以工作站為基本單元,以“x+工作站”為主要工作模式,全面開展了基層工會組織“非層級化”管理模式創建工作。市總工會制定推行了《錦州市總工會關于創新工會組織“非層級化”管理模式 增強基層工會工作活力的實施方案》和工作站工作職責、考核辦法、補貼辦法、評分細則等文件,在組織架構、工作職責、管理服務和考核監督上實現了新突破。
省總工會還專門提到了要學習推廣錦州的這一創新做法。“非層級化”工作站組織管理模式突出的就是不拘泥形式,不墨守成規,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改變以往上一級命令下一級,下一級服從上一級的被動從屬關系,形成一種新常態下新形式的組織管理模式,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市總工會積極構建“非層級化”工作站,從職工實際需求出發,一竿子插到底,“零距離”服務企業和職工,讓基層工會真正“建起來、轉起來、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