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好像是兩個星球的生物,他們之間的溝通讓家長困擾,讓孩子煩惱。家長們說:孩子根本就不聽我說話,什么都不跟我講;孩子們說:我的父母根本就不理解我,什么都想管著我。
青春期孩子最主要的一個心理特點是: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青春期是長大成人的開始,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一種過渡,你會發現他們越來越有主意,越來越獨立了,這是青春期孩子成長力量的體現,也說明您的孩子發育得很正常。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隨時隨地需要家長們的關注,但他們仍然繼續需要爸爸媽媽們的愛、欣賞和親近。父母對他們的態度,包括說出來的和沒說出來的,仍然可能讓他們一天都快樂或一天都不開心。
所以,他們很渴望家長們的尊重,希望得到家長們的理解,特別希望父母能夠成為他們的盟友。盟友的感覺,就是你愿意了解他們現在面臨哪些挑戰,愿意傾聽他們,能夠理解他們的選擇。當他們自己信心不足時,他們希望得到肯定和信任,但不愿意家長替他們思考、替他們做決定。
那么,父母要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才能有效又順暢呢?
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如果爸爸媽媽傾聽時樣子很放松、很有興致,那么孩子也很容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平時在家里家長朋友可以在孩子旁邊做一些輕松、不要緊的事,讓孩子有機會對你打開話題。在聽孩子說話時,如果你忍不住想要查問,那么請先處理你的焦慮情緒,因為焦慮會妨礙你放松的交流,無法讓孩子成為交流的主導。
另外孩子想對你傾訴的時候,時機不一定是你方便的時機,比如在洗碗、做家務、打電話等等。為了建立你們彼此的溝通渠道,一旦孩子開始談話,你必須要放棄你原來的計劃,因為如果你繼續做那些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是焦點,沒有被重視。
還有當孩子對你訴說時,你只需要聽,不要急著給建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確信你在認真的傾聽他、尊重他、欣賞他,這些比任何建議都重要。
第二點,家長朋友們在溝通時要表現出適當的無知。
孩子十歲前,媽媽扮演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強有力的后盾,給孩子安全感。孩子青春期來了以后,這樣就不行了,尤其是孩子十五歲后媽媽如果還表現出無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聽我的,就非常糟糕。媽媽首先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應該說:“媽媽不太知道你們現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媽媽什么樣的幫助,詳細的告訴媽媽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尊嚴,往往會嘗試著攻擊家里人,這是因為他覺得家里是安全的地方,在用攻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家長們不要把偶爾的攻擊行為上綱上線,說孩子不孝順等等,這些話很傷孩子。
此外,青春期孩子的價值觀有時候看起來很荒誕,但是要傾聽他、尊重他,孩子就會逐漸變成大人,他慢慢就會知道自已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如果家長采取查書包、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等方法,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繼續扮演孩子的角色,產生了心理學上稱為“退行”的觀象,放棄成長的權力,變得幼雅化。另一種是孩子選擇反抗,因為他覺得如果我不挫敗父母,我就長不大。很多孩子不上學不是因為不喜歡學習而是為了反抗父母,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挫敗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決定,但無法替代他學習。當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識這樣想,是潛意識的心里動力。
第三點,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謬的要求,絕不能馬上駁斥他。
對孩子提出的不恰當的要求,要說:“你的想法不錯,很有意思啊,不過我能問一下你怎么會想到這個想法呢?能告訴我你進一步的計劃是什么嗎?你能告訴爸爸媽媽能幫你做些什么嗎?”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絕他,他反而會堅持。當你坐下來聽他計劃的時候,他就會發現自已什么計劃都沒有。孩子需要的只是爸爸媽媽認同、接受他的想法,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不一定真的要實施。
第四點,在與孩子溝通中,言語上要肯定、認同和贊美。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媽媽。爸爸對孩子的肯定、認同、贊美,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都特別重。
如果父母愿意去欣賞孩子并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出來,孩子會認為“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好,我爸爸媽媽覺得我很可愛”,因此他會充滿自信,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信心去面對他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
上述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們能和青春期的孩子好好溝通,家長朋友們不妨在實踐中去嘗試,最后希望在家長們的助力下,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愉快的度過青春期。